4133
東方文學 形容海象....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 者難為水
游于聖人之厂工者難為言。
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
這是我找到唯一是在形容海的東方語彙...............而且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觀其瀾」?觀於海者難為水是指東方的和諧的「納」
那瀾又和解? 另外有其他形容海的詞句嗎?東方是大河文化很少講到海
沒有那西方也可以
到底海可以暗寓什麼?
觀水必觀其瀾
出自《孟子》〈盡心篇〉
根據朱熹的說法
瀾是水中湍急的地方
另一說法是水中的大波。
他是從本原和流末的角度來看水的
看到末流的波瀾
應該要想到水的本源。
這是儒家的看法啦!
道家對海的看法則是從相對的角度著眼。
《莊子》〈外篇/卷六下/秋水〉以河水和北海若的對話
否定絕對的大小
要人破除自我知識上的偏執。
中國古代文學中
歌詠大海的作品也不少
「後漢班彪有覽海賦.魏文帝有滄海賦.王粲有游海賦.晉成公綏有大海賦.潘岳有滄海賦.木玄虛、孫綽有海賦.」除了賦
也有詩歌
這裡就不列了。
海究竟暗寓什麼?這可能沒有必然的答案
就像儒家和道家對海的看法就不一樣。
不過
你提的這個問題是相當有意思的
中國文學中如何塑造海的意象
若有人研究
我也很想知道。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 孟子十/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章- 1445 - 問:「『必觀其瀾』
是因其瀾處
便見其本耶?抑觀其瀾
知其有本了
又須窮其本之所自來?」曰:「若論水之有原本
則觀其流
必知其有原。
然流處便是那原本
更去那裏別討本?只那瀾便是那本了。
若非本
何處有那流?若說觀其瀾
又須觀其本
則孟子何不曰『必觀其本』?他說『觀其瀾』
便是就瀾處便見其本。
」 莊子外篇/卷六下/秋水第十七 - 563-564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語於海者
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
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
觀於大海
乃知爾醜
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
莫大於海
萬川歸之
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
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
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
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
吾在於天地之間
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
又奚以自多!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
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
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
人處一焉;人卒九州
穀食之所生
舟車之所通
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
三王之所爭
仁人之所憂
任士之所勞
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
仲尼語之以為博
此其自多也
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隋文/卷二十/杜臺卿/淮賦序- 4133-2 - 古人登高有作.臨水必觀焉.吟詠比賦.可得而言矣.詩周南云.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邶風云.涇渭濁.湜湜其沚.%風云.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小雅云.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大雅云.豐水東注.惟禹之績.周頌云.猗與漆沮.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魯頌云.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此皆水賦濫觴之源也.後漢班彪有覽海賦.魏文帝有滄海賦.王粲有游海賦.晉成公綏有大海賦.潘岳有滄海賦.木玄虛孫綽有海賦.楊泉有五湖賦.郭璞有江賦.惟淮未有賦者.魏文帝雖有浮淮賦.止陳將卒赫怒.至于兼包化產.略無所載.齊天統初.教府詞曹出除廣州長史.經淮陽赴鎮.頻經利涉.壯其淮沸浩蕩.且注巨海.南通曲江.水怪神物.于何不有.遂撰聞見.追而賦之曰.
魏文帝忌弟,魏文帝是誰,魏文帝曹丕,曹魏文帝,魏文帝集,魏文帝受禪,魏文帝聞之,魏文帝列異傳,魏文帝燕歌行,魏文帝的生平魏文帝,東方文學,觀於海者難為水,觀水有術,東方,登泰山,孫綽,登東山,潘岳,小魯
修辭|千字文|聊齋志異|字典|三國演義|寓言|言情小說|徐志摩|水滸傳|龍族|朱自清|西遊記|西廂記|張愛玲|散文|唐詩|李白|十二金釵|詩|陶淵明|三字經|紅樓夢|三十六計|儒林外史|典故|家|成語|三國志|人間詞話|
4133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31902937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