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5
我要木星的資料.
我要木星的資料.(詳細.只要木星.其他不要) .
木星是從太陽數來第五顆行星
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
它的軌道半徑為77
833萬公里 (5.20AU);赤道處直徑為142
984公里;質量是1.900x1027公斤
超過太陽系其它所有行星總合的2倍
是地球質量的318倍。
木星自史前時代就已為人所知
是全天第四亮的星體
僅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之後
火星則在某些時候會比它亮。
1610年
伽利略首先發現木星的四大衛星-木衛一 (Io)、木衛二 (Europa)、木衛三 (Ganymede) 及木衛四 (Callisto)
也就是著名的伽利略衛星
這是人類首度發現絕對不可能繞著地球運轉的星體
這是當時支援哥白尼的日心說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1973年
先鋒10號 (Pioneer 10)探測船首次造訪木星
其後先鋒11號 (Pioneer 11)、航海家1、2號 (Voyager 1/2) 及尤利西斯號 (Ulysses) 也陸續到過木星。
新一代探測船伽利略號 (Galileo) 現正在木星軌道上
已傳回許多極有價值的資料。
像木星一樣的氣體行星並沒有固態的表面
它們的氣體就是很單純的愈深愈密。
我們所謂的半徑和大小是以一大氣壓處為其表面來計的;而我們肉眼所看到的表面則是其大氣層的雲頂
比一大氣壓處的位置略高。
木星的組成中
氫佔了大約75%的質量
而氦則佔了約25% (以原子數量來看
氫佔90%而氦佔10%)
還有微量的甲烷、水、氨及「岩石」
這與太陽系的前身-原始太陽星雲 (Solar Nebula) 的組成相近。
同為氣體行星的土星也是類似的組成
但天王星及海王星中的氫和氦就少得多。
我們對木星及其它氣體行星內部的瞭解非常之間接
這種情形可能還得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伽利略號的大氣探測器也不過從雲頂下探了大約150公里深而已。
木星可能有一個岩石質的核
質量大約有地球的10至15倍之多。
在這個核之上、佔木星主要體積的部分是像液態金屬一樣的氫
這種狀態的氫是由游離的質子和電子混雜而成
很像太陽內部的電漿但溫度低得多。
在此溫度下
木星內部的氫是液態而非氣態
它是電的良導體
也造成木星的磁場。
這一層中可能還含有一些氦及微量的「冰」。
木星的最外層則是由普通的分子氫氣及氦氣組成
也就是木星的大氣層
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木星表面就是這一厚層大氣的最頂部。
木星大氣中還有微量的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簡單分子。
據信木星大氣中有三層不同的雲
分別是由氨冰、氨的氫硫化物及冰晶加水滴組成。
然而
伽利略號大氣探測器取得的初步資料只顯示出少量的雲
這是因為探測器的降落點 (左圖) 並不尋常
地球上的望遠鏡及伽利略號之後的觀測都指出此降落點在當時是特別溫暖與少雲的區域之一
這只能說是運氣不佳。
伽利略號大氣探測器的資料也指出木星大氣中的水比預期的少很多。
原本預期木星大氣中含氧的比例會是太陽的2倍
而以與氫化合成水的形式存在
但實際上卻是比太陽的含量還少。
另一個驚人的發現則是大氣最高層的高溫與高密度。
木星及其它氣體行星都有平行於緯線方向的寬廣高速風帶
每個相鄰風帶的風向都相反。
各風帶的化學組成及溫度略有差異
使得木星表面呈現出帶狀色彩的外觀
顏色較淡的稱為「區」(zones) 而較深的則稱為「帶」(belts)。
木星的風帶為人所知已有一段時間了
但是在風帶邊界的複雜旋風卻是由航海家探測船首見。
伽利略號大氣探測器的資料顯示木星的風速可高達每小時400公尺
遠比預期中的快得多
而且會下竄到探測器能偵測的深度以下
可能下竄達數百公里深。
研究也發現木星的大氣相當動盪
表示木星風主要是受其內部的熱驅動
不像地球的天氣變化是由太陽的熱驅動。
木星雲的鮮豔色彩可能是由於大氣中微量元素的化學反應造成
很可能與硫有關
因為硫化物的顏色變化多端
不過這方面的細節實屬未知。
顏色還與高度有關
最低的是藍色
其次是棕色與白色
而紅色在最高處
有時我們可以從高雲的裂隙中看到較低的雲層。
大紅班 (Great Red Spot、GRS) 早在300多年前就被發現了
一般認為是17世紀的卡西尼 (Cassini) 或 Robert Hooke 發現的。
大紅斑大小約為12
000×25
000公里
足足可以吞下2個地球!
另一個較小但相似的斑點也已發現有數十年之久了。
由紅外線觀測結果及其旋轉方向可知大紅斑是一個高氣壓區
它的雲頂比其周圍高得多也冷得多。
類似的結構在土星及海王星都有發現
至於為什麼它們可以持續存在這麼久的時間則未知。
木星自己發散至太空的輻射量要比它從太陽吸收來的還要多
木星內部是高溫的
核心可達約20
000K。
這些自產能量是起源於木星形成初期的收縮
不像太陽是以核融合反應產生能量
這是因為木星不夠大
其核心溫度尚不足以引發核融合反應。
木星內部的熱可能會在液態層深處引發對流作用
進而造成我們在雲頂所看到的複雜運動。
土星及海王星在這方面與木星頗為相像
但奇怪的是天王星卻非如此。
木星的大小差不多已到了行星的極限
如果再多加質量
它將會因重力收縮而使得體積大小僅些微增加。
恆星之所以可以更為巨大
是因為其核心核融合反應產生的高熱膨脹所致。
木星至少要有80倍的質量才能引發核融合反應而成為一顆恆星。
木星具有比地球強大得多的磁場
它的磁層向太陽相反方向可延伸達6億5千萬公里
甚至超過土星的軌道!
而面向太陽方向也有數百萬公里厚。
因此木星的衛星全都位於它的磁層之中
這或許正是造成木衛一表面許多活動的原因。
未來的太空旅行者以及航海家與伽利略號的設計者都須注意
木星週遭有許多被其強大磁場捕捉的高能帶電粒子
這種情況就像是地球外的范愛倫輻射帶
不過可強烈得多!
人類若沒有防護必難逃一死。
伽利略號的大氣探測器在木星環與高層大氣之間新發現一個強幅射帶
比范愛倫輻射帶強10倍左右。
令人驚訝的是此帶中有來路不明的高能氦離子。
木星像土星一樣有環
但黯淡得多 (右圖)。
這個/發現完全是在意料之外
若不是有兩位航海家1號計畫的科學家堅持
在太空平安航行了10億公里之後
航海家1號至少該花一點點功夫稍微找一下有沒有環存在
就不會有這個重大發現。
所有其它的科學家都認為能找到任何東西的機會根本就是零
結果卻真的發現了
真是當頭棒賀!
從此科學家才陸續以地面及伽利略號的紅外線影像勾勒出木星環的樣貌。
1994年7月
舒梅克-李維9號彗星 (Comet Shoemaker-Levy 9) 墜入木星
形成壯觀的歷史鏡頭 (左圖)。
在木星表面所造成的影響連業餘望遠鏡都清晰可見。
哈伯太空望遠鏡甚至在近一年之後還觀測得到撞擊的殘跡。
夜空中的木星常常是最亮的星體
金星雖然比它亮卻很少出現在黑夜。
此外
4個伽利略衛星 參考資料http://earth.fg.tp.edu.tw/learn/solar/jupiter.htm 【木星】平均距日(半長徑) 5.203AU/778.3百萬公里 偏心率 0.049 軌道對黃道交角 1.3度 恆星週 4332.67日 會合週 398.9日 平均軌道速度 13.06km/s 昇交點黃經 100度27分43.2秒 近日點黃經 14度19分33.6秒 衛星數 16個 赤道直徑 142
984km 體積(地為1) 1
321 質量(地為1) 317.83 密度(水為1) 1.33 表面重力(地為1) 2.37 脫離速度 59.53km/s 自轉週期 0.4135日 赤道面對軌道面交角 3.12度 表面溫度 -110℃ 反照率 0.5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72804207此人回答也很不錯!
!
供您參考囉~↑ 由於組成中氫元素占了絕大部分
木星的密度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左右。
這樣一個膨鬆的大球大概再重上七、八十倍
就可以變成如太陽一般的恆星;而且很有趣的是
如果木星只重上十到五十倍
它不但不會變得更太
反而會因為自我收縮變得比現在還小。
事實上
木星似乎正以每年一毫米的速度收縮著
就像一般原始星體中常見的凝聚作用(condensation)
木星在早期也是從一個比較大的星體逐漸凝聚下來的
而且直到現在凝聚作用還繼續進行著
不過速度顯然已經慢多了。
木星大氣的組成和構造都非常複雜
各雲層的高度既不一組成也不盡相同。
從上往下看
木星表面一共有一層薄霧和三層雲
它們依次是含有甲烷和氨的光化學薄霧、氨冰組成的白色卷雲、硫化氫銨(NH4HS)冰組成的黃褐色雲和地地上常見的冰雲。
在氨冰雲層
還不時有閃電出現。
而看似乎靜的雲帶和旋渦也進行著相當活潑的大氣運動。
在南北緯二、三十度之間和赤道的三個主要雲帶
都吹著每秒五十到一百公尺的東向噴射流;東、西向噴射流交會之處
則有或大或小的旋渦和波狀雲
其中最著名的大紅斑(Great Red Spot)以每秒一百公尺以上的速度逆時鐘旋轉著
至今可能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磁層是木星另一個吸引人之處。
木星的磁層非常活潑
它在平時會發出波長小於一公尺的無線電波
如果只觀測這個波段的電磁波
木星將是全天最亮的星體(活動旺盛期的太陽除外)。
木星偶而也會發出波長大於十公尺的十米級(decameter)無線電線
當木星、伊奧衛星和地球的夾角正好呈直角時
就可以觀測到這種形式的電波爆。
木星是所有行星裡
最大最重的一顆;它的質量相當重
太陽系中其他所有行星質量總合
都沒有一顆木星重。
它的體積有一千四百顆地球那麼大。
十七世紀時
伽利略從望遠鏡裡看到木星和它的衛星系統時
幾乎以為是一個小型的太陽系。
木星表面的大氣
因為木星快速的自轉和對流作用
於是形成深淺相間的許多條紋帶。
在木星照不到太陽的半球面存在一條長達30000公里的極光!
木星也有一個光環
木星光環是由直徑幾十米到幾百米的黑色碎石塊組成的。
環的厚度不到30公里
寬約9000公里
環的外邊緣距離木星表面大約57000公里
繞木星轉動一週需要7小時左右。
表面與大氣:木星表面實際情形從地球上無法看的到
這是因為木星周圍環繞著非常濃密的雲層。
大多數的天文學者都認為木星只是一個巨大的熱流體的行星
並無固體岩石的表面。
木星表面的大多數特徵變化不定
但有些特徵仍具有持久性和半持久性
甚至持續幾十年到幾百年
只是能見度時高時低。
其中最顯著最持久的特徵要屬大紅斑。
它位於赤道南側長達40200公里、寬約32000公里的紅色蛋形區域。
木星的大氣中約含有百分之八十四的氫和百分之十五的氦
與微量的氨、磷化氫及水蒸氣等。
參考資料http://w3.loxa.com.tw/ga85077/webtwo/B-5.htm 希望您滿意囉!
!
木星 Jupiter 木星是從太陽數來第五顆行星
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
它的軌道半徑為77
833萬公里 (5.20AU);赤道處直徑為142
984公里;質量是1.900x1027公斤
超過太陽系其它所有行星總合的2倍
是地球質量的318倍。
木星自史前時代就已為人所知
是全天第四亮的星體
僅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之後
火星則在某些時候會比它亮。
1610年
伽利略首先發現木星的四大衛星-木衛一 (Io)、木衛二 (Europa)、木衛三 (Ganymede) 及木衛四 (Callisto)
也就是著名的伽利略衛星
這是人類首度發現絕對不可能繞著地球運轉的星體
這是當時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木星的組成中
氫佔了大約75%的質量
而氦則佔了約25% (以原子數量來看
氫佔90%而氦佔10%)
還有微量的甲烷、水、氨及「岩石」
這與太陽系的前身-原始太陽星雲 (Solar Nebula) 的組成相近。
同為氣體行星的土星也是類似的組成
但天王星及海王星中的氫和氦就少得多。
木星可能有一個岩石質的核
質量大約有地球的10至15倍之多。
在這個核之上、佔木星主要體積的部分是像液態金屬一樣的氫
這種狀態的氫是由游離的質子和電子混雜而成
很像太陽內部的電漿但溫度低得多。
在此溫度下
木星內部的氫是液態而非氣態
它是電的良導體
也造成木星的磁場。
這一層中可能還含有一些氦及微量的「冰」.據信木星大氣中有三層不同的雲
分別是由氨冰、氨的氫硫化物及冰晶加水滴組成。
木星雲的鮮豔色彩可能是由於大氣中微量元素的化學反應造成
很可能與硫有關
因為硫化物的顏色變化多端
不過這方面的細節實屬未知。
顏色還與高度有關
最低的是藍色
其次是棕色與白色
而紅色在最高處
有時我們可以從高雲的裂隙中看到較低的雲層。
大紅班 (Great Red Spot
GRS) 早在300多年前就被發現了
一般認為是17世紀的卡西尼 (Cassini) 或 Robert Hooke 發現的。
大紅斑大小約為12
000×25
000公里
足足可以吞下2個地球!
另一個較小但相似的斑點也已發現有數十年之久了。
由紅外線觀測結果及其旋轉方向可知大紅斑是一個高氣壓區
它的雲頂比其周圍高得多也冷得多。
類似的結構在土星及海王星都有發現
至於為什麼它們可以持續存在這麼久的時間則未知。
木星像土星一樣有環
但黯淡得多 。
只是單純想知道的話這些就夠了 但如果是要交報告 網站裡有更詳細的解析
木星數據直徑(赤道) 142 084公里 直徑(兩極) 133 708公里 與太陽平均距離 778 330 000公里 軌道半徑(天文單位) 5.20366 公轉速率 13.06公里/秒 公轉一周時間(地球年) 11.86 自轉一周時間 9小時55分 日出時間相距 9小時55分 質量(地球=1) 318 密度(克/立方厘米) 1.33 表面重力(地球=1) 2.64 自轉軸傾斜率(度) 3.13 軌道離心率 0.048393 軌道傾斜角 1.3053 從太陽接收的輻射量(地球=1) 0.036935 反射率 52% 最大光度 -2.7 平均雲層頂端溫度 攝氏-121度 雲層頂端溫度 攝氏-150度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
其他八大行星的質量總和
也在木星之下
其赤道直徑更為地球的11倍。
木星是一個氣態行星
大氣層主要由氫、氦和極少量的甲烷組成。
雖然核心雖然有攝氏35000度的高溫
但由於木星的中心壓力很大
所以核心由固體組成
而固體核心直徑約為地球的十倍
在核心之上則由金屬氫和液體氫組成。
Data File---Jupiter 平均軌道半徑 0.723 AU 公轉恆星週期 (Sidereal Period) 11.86 years 會合週期 (Synodic Period) 398.9 days 軌道偏心率 (Orbital Eccentricity) 0.048 軌道傾角 1.3º 行星平均半徑 71
492 km 質量 (Mass) 1.899 X 1027 kg 行星外型偏心率 0.0649 平均密度 (Average Density) 1
330 kg/m3 自轉週期 9h 50.5m 黃赤交角 3º 07' 反照率 (Albedo) 0.51 逃逸速度 (Escape Velocity) 59.6 kms-1 表面溫度 110-150 K 大氣成份 H2 82%
He 17%
CH4 衛星數目 16 光環系統 3 木星表面有一層極濃厚的大氣
較亮的大氣叫做亮區(zones)
較暗的大氣叫做暗帶(belts)
亮區和暗帶打橫一層層交錯排列
其實它們是大氣對流所形成.亮區為上升的高氣壓
上升的大氣離木星核心較遠
故溫度較低
而暗帶為下降的低氣壓
下降的大氣較靠近木星核心
故溫度較高.其中最明顯的大氣特徵當然是大紅斑(great red spot)
它最先於1630年被Robert Hooke發現
大紅斑約14
000公里闊40
000公里長
由於它溫度比同圍溫度略低
得知它是木星大氣的噴射氣流
大紅斑以逆時針方向七日自轉一次
其紅色的特徵反映其中的化合物有別於其他地區.木星大氣主要成份為82%的氫及18%氦
氫和氦組成甲烷
氨等等.假如我們有一艘太空船往木星核心進發
會發現氣壓不斷增加
由於內部氣壓為地球氣壓的2
000
000倍
內部的氫氣會被壓成液態.再進入一些
氫氣中的粒子被擠得這麼緊密以致成為良好導電體(好像固體一樣)
這些氫稱為固態氫(metallic hydrogen)
最後我們會見到木星的小核心(小的意思是相對木星!它核心比地球大得多了!)
那裡的氣壓是地球的3
000
000倍!!!!木星的磁場比地球強十倍
而它的磁軸偏離自轉軸10度
由於它的磁場是這麼的強
太陽風的粒子撞上磁層(magnetosphere)時會造成弓形衝擊波(bow shock)
為什麼木星有這麼強的磁場?記得我們地球的地幔中有帶電粒子嗎?木星內部的固態氫是良好的導電體
作用和地球地幔的帶電粒子一樣.亦因為如此
哈勃太空望遠鏡亦攝得木星兩極出現極光
原理和地球一樣
太陽風粒子激發了大氣.木星至少有十六顆衛星
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四顆由伽利略發現的伽利略衛星(Galilean moons)
他們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
而且四顆衛星各有不同的特徵.由於他們靠近木星
同樣受到木星潮汐力的影響
故都是同步自轉衛星(即永遠以同一面對著木星).木衛一伊奧(Io)是太陽系四個有大氣衛星的其中一個(另外三個分別是木衛二歐羅巴
土衛六泰坦及海衛一崔頓)
大氣的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硫
不過大氣極薄
只是地球大氣壓力的10-10倍
木衛一表面最奇怪的是有一層鈉光
原來木衛一表面至少有十一個活火山
不斷噴出硫及硫化物
噴出的流體以1km/s的速度被噴到250公里的上空(地球火山噴出物的速度只是50m/s!)
由於木衛一的逃逸速度是2.5km/s
所以噴出物會跌回木衛一表面
這些噴出物的溫度可達400K
這暗示木衛一內部頗熱.原來木衛一接近木星
受到的潮汐力最大
潮汐力令到內部有被扯開的趨勢
摩擦力加熱了內部導致火山爆發.由於木衛一表面受到'硫熔岩'的不斷改變
所以地表是太陽系中最年輕的. 木衛二歐羅巴(Europa)表面極為光亮
夾雜著縱橫交錯的黑色裂縫
這些裂縫有的長達200公里
可是只有大約100米的深
木衛二只有很少隕石坑
所以木衛二的表面是太陽系中最光滑的
這暗示它現在的地表並不是原來最初的地表.它的高反照率反映它表面是一層冰
相信這層冰曾溶化再凝固
所以原本的隕石坑便不復見.木衛二是美國太空總署探索生命的頭號目標
相信它冰層下面有液態水
有機會孕育生命.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它有一層極薄的氧氣層. 木衛三加尼美德(Ganymede)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
它表面滿佈隕石坑
另外亦有很多幽谷
把隕石坑分成一份份
這麼多的隕石坑暗示它在形成之後都沒有多大改變.木衛三的密度約是1900kg/m3
相信它一半是冰一半是岩石. 木衛四卡利斯托(Callisto)離木星最遠
它最特別的是一個叫Valhalla的盆地
遠看像一組同心圓
原因是一次撞擊令到冰石溶化並從撞擊點以圈狀後退
以95K的溫度瞬間再凝固
形成一層層的環形山
這盆地上較少隕石坑
相信這次巨大的撞擊是在較後期造成的. 木星其他的衛星大都是不規則形狀
相信是俘虜回來
它們分成兩組
每組四個
一組離木星12
000
000公里
另一組是逆向自轉衛星
離木星23
000
000公里.航行者1號亦發現木星有光環系統
光環很薄
只有30公里厚
在地面觀看光環會變得透明而看不到.其實光環並不是一個真的環
只是很多微粒受到木星引力而繞著木星轉形成一個光環
木星光環由三個細環組成
內環叫做Halo
中環叫做Main
外環叫做Gossamer.美國太空總署於19??年發射伽利略號(Galileo)
它於1995?到達木星並開始圍繞木星公轉
是第一艘地球以外的人造衛星.因受到木星輻射破壞及缺乏燃料
它將會在二十世紀結束時撞上木衛一
替我們取得木衛一的最後資料.
木星是從太陽數來第五顆行星
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
它的軌道半徑為77
833萬公里 (5.20AU);赤道處直徑為142
984公里;質量是1.900x1027公斤
超過太陽系其它所有行星總合的2倍
是地球質量的318倍。
木星自史前時代就已為人所知
是全天第四亮的星體
僅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之後
火星則在某些時候會比它亮。
1610年
伽利略首先發現木星的四大衛星-木衛一 (Io)、木衛二 (Europa)、木衛三 (Ganymede) 及木衛四 (Callisto)
也就是著名的伽利略衛星
這是人類首度發現絕對不可能繞著地球運轉的星體
這是當時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1973年
先鋒10號 (Pioneer 10)探測船首次造訪木星
其後先鋒11號 (Pioneer 11)、航海家1、2號 (Voyager 1/2) 及尤利西斯號 (Ulysses) 也陸續到過木星。
新一代探測船伽利略號 (Galileo) 現正在木星軌道上
已傳回許多極有價值的資料。
像木星一樣的氣體行星並沒有固態的表面
它們的氣體就是很單純的愈深愈密。
我們所謂的半徑和大小是以一大氣壓處為其表面來計的;而我們肉眼所看到的表面則是其大氣層的雲頂
比一大氣壓處的位置略高。
木星的組成中
氫佔了大約75%的質量
而氦則佔了約25% (以原子數量來看
氫佔90%而氦佔10%)
還有微量的甲烷、水、氨及「岩石」
這與太陽系的前身-原始太陽星雲 (Solar Nebula) 的組成相近。
同為氣體行星的土星也是類似的組成
但天王星及海王星中的氫和氦就少得多。
我們對木星及其它氣體行星內部的瞭解非常之間接
這種情形可能還得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伽利略號的大氣探測器也不過從雲頂下探了大約150公里深而已。
木星可能有一個岩石質的核
質量大約有地球的10至15倍之多。
在這個核之上、佔木星主要體積的部分是像液態金屬一樣的氫
這種狀態的氫是由游離的質子和電子混雜而成
很像太陽內部的電漿但溫度低得多。
在此溫度下
木星內部的氫是液態而非氣態
它是電的良導體
也造成木星的磁場。
這一層中可能還含有一些氦及微量的「冰」。
木星的最外層則是由普通的分子氫氣及氦氣組成
也就是木星的大氣層
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木星表面就是這一厚層大氣的最頂部。
木星大氣中還有微量的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簡單分子。
據信木星大氣中有三層不同的雲
分別是由氨冰、氨的氫硫化物及冰晶加水滴組成。
然而
伽利略號大氣探測器取得的初步資料只顯示出少量的雲
這是因為探測器的降落點 (左圖) 並不尋常
地球上的望遠鏡及伽利略號之後的觀測都指出此降落點在當時是特別溫暖與少雲的區域之一
這只能說是運氣不佳。
伽利略號大氣探測器的資料也指出木星大氣中的水比預期的少很多。
原本預期木星大氣中含氧的比例會是太陽的2倍
而以與氫化合成水的形式存在
但實際上卻是比太陽的含量還少。
另一個驚人的發現則是大氣最高層的高溫與高密度。
木星及其它氣體行星都有平行於緯線方向的寬廣高速風帶
每個相鄰風帶的風向都相反。
各風帶的化學組成及溫度略有差異
使得木星表面呈現出帶狀色彩的外觀
顏色較淡的稱為「區」(zones) 而較深的則稱為「帶」(belts)。
木星的風帶為人所知已有一段時間了
但是在風帶邊界的複雜旋風卻是由航海家探測船首見。
伽利略號大氣探測器的資料顯示木星的風速可高達每小時400公尺
遠比預期中的快得多
而且會下竄到探測器能偵測的深度以下
可能下竄達數百公里深。
研究也發現木星的大氣相當動盪
表示木星風主要是受其內部的熱驅動
不像地球的天氣變化是由太陽的熱驅動。
木星雲的鮮豔色彩可能是由於大氣中微量元素的化學反應造成
很可能與硫有關
因為硫化物的顏色變化多端
不過這方面的細節實屬未知。
顏色還與高度有關
最低的是藍色
其次是棕色與白色
而紅色在最高處
有時我們可以從高雲的裂隙中看到較低的雲層。
大紅班 (Great Red Spot
GRS) 早在300多年前就被發現了
一般認為是17世紀的卡西尼 (Cassini) 或 Robert Hooke 發現的。
大紅斑大小約為12
000×25
000公里
足足可以吞下2個地球!
另一個較小但相似的斑點也已發現有數十年之久了。
由紅外線觀測結果及其旋轉方向可知大紅斑是一個高氣壓區
它的雲頂比其周圍高得多也冷得多。
類似的結構在土星及海王星都有發現
至於為什麼它們可以持續存在這麼久的時間則未知。
木星自己發散至太空的輻射量要比它從太陽吸收來的還要多
木星內部是高溫的
核心可達約20
000K。
這些自產能量是起源於木星形成初期的收縮
不像太陽是以核融合反應產生能量
這是因為木星不夠大
其核心溫度尚不足以引發核融合反應。
木星內部的熱可能會在液態層深處引發對流作用
進而造成我們在雲頂所看到的複雜運動。
土星及海王星在這方面與木星頗為相像
但奇怪的是天王星卻非如此。
木星的大小差不多已到了行星的極限
如果再多加質量
它將會因重力收縮而使得體積大小僅些微增加。
恆星之所以可以更為巨大
是因為其核心核融合反應產生的高熱膨脹所致。
木星至少要有80倍的質量才能引發核融合反應而成為一顆恆星。
木星具有比地球強大得多的磁場
它的磁層向太陽相反方向可延伸達6億5千萬公里
甚至超過土星的軌道!
而面向太陽方向也有數百萬公里厚。
因此木星的衛星全都位於它的磁層之中
這或許正是造成木衛一表面許多活動的原因。
未來的太空旅行者以及航海家與伽利略號的設計者都須注意
木星周遭有許多被其強大磁場捕捉的高能帶電粒子
這種情況就像是地球外的范愛倫輻射帶
不過可強烈得多!
人類若沒有防護必難逃一死。
伽利略號的大氣探測器在木星環與高層大氣之間新發現一個強幅射帶
比范愛倫輻射帶強10倍左右。
令人驚訝的是此帶中有來路不明的高能氦離子。
木星像土星一樣有環
但黯淡得多 (右圖)。
這個/發現完全是在意料之外
若不是有兩位航海家1號計畫的科學家堅持
在太空平安航行了10億公里之後
航海家1號至少該花一點點功夫稍微找一下有沒有環存在
就不會有這個重大發現。
所有其它的科學家都認為能找到任何東西的機會根本就是零
結果卻真的發現了
真是當頭棒賀!
從此科學家才陸續以地面及伽利略號的紅外線影像勾勒出木星環的樣貌。
1994年7月
舒梅克-李維9號彗星 (Comet Shoemaker-Levy 9) 墜入木星
形成壯觀的歷史鏡頭 (左圖)。
在木星表面所造成的影響連業餘望遠鏡都清晰可見。
哈伯太空望遠鏡甚至在近一年之後還觀測得到撞擊的殘跡。
夜空中的木星常常是最亮的星體
金星雖然比它亮卻很少出現在黑夜。
此外
4個伽利略衛星用雙筒望遠鏡即可輕易看到
而要看到一些風帶及大紅斑也只需小型天文望遠鏡。
有些網站可以顯示木星及其它行星在天空的現在位置;更多的細節及圖表則可以在一些星圖軟體如Starry Night中找到。
木星的衛星 木星有28顆衛星
是太陽系中已知擁有第2多衛星的行星
僅次於土星
其中包括了4個大型伽利略衛星及24顆小衛星。
距中心距 半徑 質量衛星名稱 (千km) (km) (kg) 發現者 日期--------------------- -------- ------ ------- --------- ----木衛十六 Metis 128 20 9.56e16 Synnott 1979木衛十五 Adrastea 129 10 1.91e16 Jewitt 1979木衛五 Amalthea 181 98 7.17e18 Barnard 1892木衛十四 Thebe 222 50 7.77e17 Synnott 1979木衛一 Io 422 1821 8.93e22 Galileo 1610木衛二 Europa 671 1565 4.80e22 Galileo 1610木衛三 Ganymede 1070 2634 1.48e23 Galileo 1610木衛四 Callisto 1883 2403 1.08e23 Galileo 1610S/2000 J1 (S/1975 J1) 7435 4 Kowal 1975木衛十三 Leda 11094 5 5.68e15 Kowal 1974木衛六 Himalia 11480 85 9.56e18 Perrine 1904木衛十 Lysithea 11720 12 7.77e16 Nicholson 1938木衛七 Elara 11737 40 7.77e17 Perrine 1905S/2000 J11 12700 2.0 2000S/2000 J10 20400 1.9 2000S/2000 J3 20700 2.6 2000S/2000 J5 21000 2.2 2000木衛十二 Ananke 21200 10 3.82e16 Nicholson 1951S/2000 J7 21200 3.4 2000S/2000 J9 21700 2.5 2000S/2000 J4 21900 1.6 2000木衛十一 Carme 22600 15 9.56e16 Nicholson 1938S/2000 J6 22800 1.9 2000木衛八 Pasiphae 23500 18 1.91e17 Melotte 1908S/2000 J8 23500 2.7 2000木衛九 Sinope 23700 14 7.77e16 Nicholson 1914S/2000 J2 24200 2.6 2000 S/1999 J1 24250 5 1999 上表中較小衛星的數據是推估值。
伽利略衛星 伽利略衛星是木星最大的4顆衛星
早在1610年就已由伽利略與 Marius 發現。
由於伽利略衛星產生的引潮力
使得木星的自轉逐漸減緩;同時這些衛星也受引潮力的影響而漸漸地遠離木星。
其中木衛一、木衛二與木衛三的公轉周期已被引潮力給鎖定成1:2:4的共振狀態;木衛四的公轉也很接近共振狀態了
差不多再過個數億年
木衛四的公轉周期也會被鎖住
而以木衛三的2倍、木衛一的8倍周期公轉。
木衛一 (伊奧) 比月球略大一點。
相對於外太陽系大多數的衛星而言
木衛一和木衛二在組成上更接近類地行星
主要是矽酸鹽類熔岩。
伽利略號的最新資料顯示它有一個至少900公里半徑的鐵核
也可能混有硫化鐵。
木衛一的表面非常獨特
與太陽系其它星體都完全不同。
當年航海家號傳回此現象時
著實令科學家大感意外
因為他們原以為其上會佈滿撞擊坑
這樣就可以由坑洞數量研判其表面的年代。
實際的情形是幾乎沒有坑洞
也就是說木衛一的表面非常年輕
反而是有數百個火山口
其中還有活火山!
航海家號及伽利略號都拍到噴發達300公里高的火山煙雲
這是航海家任務的重大發現
它首度在地球之外找到了仍在高度活動中的類地星體。
火山噴出物中可能含硫或二氧化硫
而且噴發的變化很快
在前後2艘航海家號、伽利略號、NASA在夏威夷的紅外線天文台及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中
木衛一的面貌都不相同
顯示它的表面真的是非常活躍。
木衛一表面的平均溫度約為130K
但有些特別熱的熱點可高達1
500K
這些熱點是木衛一發散熱量的主要機制。
木衛一表面劇烈活動的能量來源
很可能是它與木衛二、木衛三及木星之間的引潮力交互激盪所致
據估計造成其外形的變形及晃動量可以高達100公尺之多!
木衛一穿過木星的強大磁場
因而產生了感應電流
雖說比起前述引潮力的能量來得小
但也有超過1百萬兆瓦的功率!
由伽利略號的最新資料得知
木衛一和木衛三一樣可能擁有自己的磁場。
木衛一有稀薄大氣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
也可能還含有其它氣體。
與其它伽利略衛星不同的是
木衛一沒什麼水或根本不含水
這可能是因為木衛一距木星較近
在太陽系演化早期的木星熱得足以蒸發掉其中的水所致。
木衛二 (歐羅巴) 比月球略小一點。
雖然它和木衛一一樣主要由矽酸鹽類岩石質組成
但它表面還有一薄層的水冰。
伽利略號的最新資料顯示它的內部可能有分層
也許有一個小的金屬核。
木衛二有著非常平坦的表面
影像中的一些突出物可能只是反照率差異或是一些低矮的地形起伏而已。
撞擊坑極少
目前只找到3個超過5公里大小的坑洞
這似乎指出它有一個年輕且活動的表面。
然而當年航海家號只拍下了一小片表面的高解析度影像
因此到底真像如何目前仍待解;伽利略號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確認這件事
目前傳回來的資料傾向支持這些看法。
木衛二的表面很像是地球上的海冰
因此可能在它的表冰之下有液態水
也許可深達50公里!
伽利略號傳回的影像強烈支持這種想法。
液態水的存在可能是由引潮力所產生的熱來維持。
若果如此
木衛二就是地球之外
太陽系中唯一含有大量液態水的地方!
在其表面上最顯著的就是全球都布滿了一連串的暗紋
最新的解釋是由一連串的火山或噴泉所造成。
最新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顯示木衛二有極稀薄的大氣
由氧氣組成。
在太陽系的所有衛星中目前只知道有6顆擁有大氣
除了4顆伽利略衛星之外還有土衛六與海衛一。
不同於地球
木衛二的氧氣並非生物性的
而非常可能是因太陽輻射將冰分解為氫和氧
較輕的氫逸散而剩下氧所致。
伽利略號的最新資料顯示木衛二有微弱的磁場。
木衛三 (加尼美得) 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
比水星還大但質量約僅及其一半
當然它比冥王星大得多。
在伽利略號造訪之前
一般認為木衛三和木衛四、土衛六及海衛一一樣
有一個岩石質的核
外覆水或冰的厚函及冰殼;但伽利略號傳回的初步資料顯示木衛三有一個的鐵質或硫化鐵的小核
其外是矽酸鹽類熔岩
最外殼是冰
就好像是木衛一外面包著一層冰一樣。
木衛三的表面混雜著兩種地區
一種是很老、多坑洞的暗區
很像是木衛四的表面;另一種是稍年輕的、有溝脊羅列的亮區
類似的溝脊構造也可以在土衛二、天衛五和天衛一上發現。
這樣的地貌顯然是起因於構造運動
但細節未知
在這方面木衛三應更像是地球而非金星或火星
不過並沒有證據顯示木衛三現在還有構造運動。
兩種地區都有大型的坑洞
由坑洞的密度可推得表面的年代有30億至35億之老
和月球表面年代相近;而由其與溝脊相互截切的現象可知溝脊系統也是同一時代的產物。
不過和月球不同的是它的坑洞平坦多了
不像月面或水星表面的坑洞具有環脊及中心凹陷
這可能是因為木衛三的冰殼較為軟弱
在地質時代中因滑動而逐漸夷平
留下來的不過是原來坑洞的殘影。
最新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顯示木衛三有極稀薄的大氣
和木衛二一樣是由氧氣組成
其來源也同樣是非生物性的。
伽利略號第一次飛越木衛三就發現它在木星的龐大磁場之中還保有自己的磁場
這個磁場可能與地球一樣是緣於內部金屬的流動。
木衛四 (卡利斯托) 只比水星小一點但質量僅及其1/3。
不同於木衛三
木衛四似乎沒什麼內部結構
伽利略號的最新資料顯示其內部組成是漸變的
愈往核心岩石的比例愈高
整體而言冰佔40%而岩石和鐵質佔60%
土衛六及海衛一大概也是差不多一樣的組成。
木衛四的表面布滿了坑洞
其年代非常老
如同月球和火星的高地一樣。
事實上木衛四擁有太陽系目前己知最老、坑洞最密的表面
40億年來除了偶爾的撞擊事件外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一些最大的坑洞四周圍有同心圓狀的山脊
顯示曾發生過的巨大撞擊事件
這種巨大坑洞也可以在月球的東方海 (Mare Orientale) 及水星的卡路里盆地發現
但在木衛四上
地形已因長時期冰的緩慢滑動而逐漸夷平。
如同木衛三一樣
木衛四的古老坑洞也是面目模糊的。
伽利略號的最新影像顯示至少在某些地區
小型的坑洞多已遭消滅
表示更近代曾發生過一些作用
就像是它們原地倒塌了似的。
而呈一直線排列的坑洞群則可能是被木星引潮力解體的星體連串撞擊而成
就像是舒梅克-李維9號彗星撞擊事件一樣。
雖然大小相近
木衛四的單純表面和木衛三截然不同
表示它的地質史要比木衛三簡單得多。
這種差異是行星科學家的重要研究課題
也許與木衛三的公轉軌道及引潮力演變有關。
當我們研究其它較複雜的星體時
「單純」的木衛四是個很好的對照樣本
也許它正是其它伽利略衛星的早期模樣呢!
木衛四有一層極為稀薄的二氧化碳大氣。
伽利略號並沒有測出它具有磁場。
內衛星 木星的內衛星指的是在伽利略衛星軌道以內的衛星。
它們的公轉軌道面都與木星赤道面相當貼近。
木衛十六是 Synnott 於1979年在航海家1號影像中發現的。
它和木衛十五的軌道位於共振軌道半徑與所謂的Roche極限範圍之內
它們的大小也許小到不至於被引潮力撕裂
但它們的公轉遲早會在引潮力中報銷。
木衛十五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衛星之一
它是 David Jewitt 於1979年在航海家1號影像中發現的。
它和木衛十六都位在木星環中
在環中的衛星也有人稱之為「mooms」。
木衛五是在1982年9月9日由 Barnard 使用里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ory) 的36吋 (91公分) 折射式望遠鏡發現的
它是最後一個由直接目視觀測而非分析照片所找到的衛星。
它是木星的第五大衛星
與大部分的木星衛星一樣
它的公轉也已達共振狀態
且長軸總是對著木星。
它是太陽系中最紅的星體
其紅色似乎源於木衛一的硫。
其大小及不規則形狀意味著它是顆相當堅實的星體
它的組成可能更像是小行星而非伽利略衛星。
與木衛一一樣
木衛五的輻射量高於自太陽所吸收的
這可能是導因於木星磁場中的電流。
木衛十四是 Synnott 於1979年在航海家1號影像中發現的。
它面向木星的一面有3到4個大坑洞。
外衛星 伽利略衛星軌道以外的木星衛星可歸類為2群: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及木衛七平均距木星1千1百萬公里
它們的軌道面與木星赤道面呈約28°的明顯交角;而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及木衛九則是位於2千3百萬公里處
它們的公轉都是逆行的
或說它們的軌道面與木星赤道面的交角超過90° (約150°)。
這2群衛星可能是分別來自於單一的小行星
後來這2顆小行星被早期的木星所捕捉並撕裂。
除了木衛六是木星第六大衛星
和木衛五差不多大以外
其它衛星都很小
其中木衛十三、木衛十二和木衛九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衛星之一。
在1999年之前
己知的木星就只有上述16顆
另外 S/1975 J1 自1975年被發現後就再也沒找到過
因而未被確認。
經過20多年的沈寂之後
先是在1999年發現了 S/1999 J1;到了2000年
在11月21日至12月5日半個月的時間內
夏威大學天文研究所以研究生 Scott Sheppard 為首的研究小組
利用該大學在冒那基亞峰 (Mauna Kea) 的88吋 (2.2公尺) 望遠鏡透過廣域CCD找到了11顆木星衛星
其中 S/2000 J1 的軌道與 S/1975 J1 相同
可能不是新衛星
但總算是確認它的存在了;其它的10顆 (S/2000 J2~J11) 則是新發現
一舉創下單次發現衛星數量的新紀錄
消息在2001年初發布時震驚全天文學界。
新衛星的直徑可能都在3到8公里之間
比之前發現的木星衛星都小
而且 S/2000 J2~J10 這9顆衛星是逆行的。
除了 S/2000 J1 (S/1975 J1) 之外
1999年之後發現的11顆新衛星應可分別歸入前述的2群外衛星之中。
在學界進一步確認之後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就會頒布這些小行星的正式名稱。
木星環 不像土星
木星環是暗的
反照率只有約0.05
它們可能是由小顆岩石組成
似乎不含冰。
由於大氣及磁場的拖曳作用
木星環的物質可能不會停留在原處太久
伽利略號確切發現到
木星環是持續由四個內衛星產生的塵埃來補充
這些塵埃都是受木星的強大重力場所引發;而黯淡的Halo環也因木星重力場的交互作用而伸展開來。
距中心距 寬度 總質量環名 (千km) (km) (kg)-------- -------- ------ ------Halo 92.0 30500 ?Main 122.5 6440 1e13Gossamer 128.94 100000 ? 表中「距中心距」是計至各環的內緣。
簡介: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
質量是其餘八大行星的二倍多。
它自轉一週只需九小時多
是九大行星中最快的
這麼快速的自轉令木星呈扁球狀。
大氣層:木星的大氣主要是氫(90%)
有氣態、液態
根本就是個氫的世界
除氫以外
木星還有一成的氦。
其他成份如甲烷、氨、碳、氧含量極低。
特色:(一)大紅班1665年
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發現木星表面有一深紅色的班塊
它就是木星大紅班了(見底圖)。
一般認為
大紅班是木星大氣中的巨大旋渦
裡面氣浪翻滾十分激烈
加上氣流中有紅磷化合物
故此呈紅色。
不過
大紅班的真正成因尚未解開。
(二)極光木星上空有極光是航海家一號的發現。
它是除地球以外
第二顆被發現有極光的行星。
(三)光環航海家一號於1979年又發現了木星有一光環。
它厚30公里
寬6500公里
是由黑色碎石所組成的。
分為內環及外環
內環較暗
外環較亮
但是地面上任何望遠鏡都不能看見它。
衛星及觀測:木星最少有六十一顆衛星
大部分都很小
可能是被木星強大引力所吸引的小行星。
其中最早發現的是四顆伽利略衛星
由天文學家伽利略從望遠鏡中首先捕捉到。
它們分別排為木衛一(埃奧Io)、二(歐羅巴Europa)、三(甘尼密Ganymede)和四(卡里斯托Callisto)。
它們是木星最大的衛星。
在木星衝日時
我們能夠用肉眼看見它們。
據研究
木衛二可能有生命。
木星的最大亮度是-2.8等
因此任何人都能看見它。
如果改用雙筒望遠鏡來看
則可以看到四顆伽利略衛星和著名的大紅班。
木星衝,木星星座,木星基金,木星天蠍,木星中國基金,木星獅子,木星代表,木星巨蟹,木星射手,木星雙魚木星,木星的,GRS,太陽系,赤道處直徑,伽利略號,核融合,航海家,太陽,Voyager
星雲|恆星|彗星|曆法|黑子|太空人|北極星|星圖|土星|NASA|天文望遠鏡|星座|金星|衛星|觀星|公轉|地球|天文台|黑洞|仙后座|太空船|天文攝影|白洞|火星|潮汐|自轉|太陽系|日蝕|隕石|銀河|天文研究所|星團|九大行星|木星|流星|天王星|蟲洞|月蝕|月球|
4135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705064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