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9

產業空洞化

什麼是產業空洞化呢?那對於台灣產業空洞化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一、產業空洞化的迷思最近幾年

產業空洞化(deindustrialize)不斷引起熱烈討論

很多人擔心這是經濟實力走下坡的表徵

很多工業國家的工人、廠商和政客對此更是憂心不已。

產業空洞化雖有多種解釋

但往往沒有抓住重點;偏偏工業國家製造業工作機會減少時

正值中共、巴西等新興國家產品對工業國家出口迅速擴增階段

因此工業國家很自然地便將製造業工作機會的減少歸因於新興國家

認為他們奪走了工業國的就業機會

解決的方法乃是對本國工人給予補貼

並設立貿易壁壘

以避免本國產業淪陷。

然而

這種說法正確嗎?製造業最近幾年所提供的工作機會比之過往的確是少了很多;工業國家製造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比例己自1970年的28%降為1994年的18%。

目前

在美國從事製造業的就業人口不及總就業人口的六分之一;在歐聯

此項比例約為五分之一;即使在致力於扶植製造業的日本

此項比例亦少於四分之一。

在美國

從事服務業的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比例已超過70%

而此項比例仍在持續成長中;以目前發展趨勢推估

未來二十年內製造業就業人口將僅佔總就業人口的十分之一。

雖然產業空洞化的趨勢相當明顯

但其成因仍有待進一步瞭解

目前最普遍的說法有兩種。

第一種說法認為:當工業國家日趨富有後

其消費者相對上需要更多的勞務

而購買較少的製造業產品。

另一種說法則較少著眼於消費者偏好的改變

而偏重於工作機會的流向

認為工業國家產業空洞化的成因是製造業的工作機會由富有國家轉向貧窮國家。

然而

國際貨幣基金(IMF)經過研析後

認為這兩種解釋都無法確切說明事實的真象

產業空洞化的真正原因乃是製造業生產力的成長比服務業更快速。

二、產業空洞化的剖析根據IMF的研究

以當期價格計算

製造業產值占GDP比例逐年持續下降

雖然可能意會產業空洞化的確是消費由製造業產品轉向勞務的結果;但服務業名目產值占GDP比例的提高

亦可能是勞務相對價格上升的結果。

若改以固定價格計算

則可發現過去三十年來

工業國家整體製造業產品產值占GDP比例大致相當穩定。

雖然新興國家產品大量湧入工業國家

但製造業工作機會是否真由富有國家流向貧窮國家?根據IMF的研究

貿易對整體工業國家製造業工作機會的流失影響相當有限

因為就工業國家製造業整體而言

其貿易流量的流出與流入大致相等;也就是說

工業國家自低工資國家的輸入增加與輸出增加大致相當。

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間的貿易

影響的可能是工業國家製造業工作的質變

而非量變;也就是說

非技術工人對技術工人的工作機會將相對減少

但就製造業整體就業的淨效果可能相當有限。

因此

IMF推論工業國家製造業工作機會的減少

主要是產業部門間生產力成長的差異。

在1970-1994年間

工業國家製造業與服務業產出年平均成長率分別為2.5%與3.3%

而平均每人產出的年平均成長率則分別為3.1%與1.1%;換言之

服務業部門產出成長雖略高於製造業部門

但製造業部門生產力提高比例卻幾近於服務業的三倍。

因此

就同樣的產出增加而言

製造業所需投入的人力較少

而服務業所需投入的人力較多

所以就業機會自然由生產力較高的製造業流向服務業。

衡諸過往歷史

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對農業亦引起相同效應;1860年時

美國農業人口占全國就業人口50%

如今此項比例僅為3%。

根據以上推論

當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愈高時

製造業工人占全國就業人口比例下降

乃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這種趨勢最先發生在美國

再來為西歐和日本

最近幾年在亞洲四小龍亦可發現此種現象。

1970年代以後

香港製造業工人占全國就業人口比例己見持續下降;1980年代以後

新加坡、南韓和台灣此種現象亦日趨明顯。

根據IMF推估

自1970年以來

工業國家製造業就業人口占全國就業人口比例的下降

約有三分之二可用製造業生產力成長高於服務業來解釋;其他三分之一則是因為統計分類方式的改變

因而誇大了產業空洞化的效應。

由於產業分工的細密

很多以往製造業自行僱用人員進行的勞務如:清潔、設計、教育訓練等目前大都轉為外包

委由專業公司承作

這部份就業人口在重新分類後

便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此外

婦女就業比例的提高

很多原由家庭主婦負擔的家事與幼兒托育

現在若由他人代勞

亦計入服務業就業人口。

三、發展服務業因應產業空洞化若一般通行的說法未能針對事實癥結解釋製造業就業人口相對減少的現象

則由此說法引申出來的解決方法是否可行就有待商榷了。

許多對產業空洞化感到悲觀的人

認為服務業提供的是較低階而不需技術的工作

因此對服務業的發展不表樂觀

這種看法有相當偏差;事實上

服務業是愈來愈需要高度技術的領域

例如:教書、金融服務、資訊科技等都需要專業人才。

產業空洞化之所以引起問題

乃是因為經濟社會未能吸收製造業釋放出來的人力

若用工作補貼或貿易保護來解決此類問題

未免顯得不切實際。

當製造業在整體經濟中規模不斷縮小

經濟成長便愈來愈倚賴服務業生產力的提高。

因此對症下藥就應該全力推動自由化

排除妨害生產力成長的障礙

並創造暢通無阻的勞動市場

使製造業釋放出來的人力得以流向服務業。

美、日同為當今世界經濟強國

國民生產毛額分居全球一、二位

兩國雖同樣面臨產業空洞化問題

但對兩國經濟所衍生的影響卻迥然有別。

美國近年經濟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不但經濟成長傲視全球工業國家

國內痛苦指數(失業率加通貨膨脹率)亦降至三十年來最低點。

1993-1996年間

美國實質GDP平均成長率為2.5%

平均每年通貨膨脹率約僅2.8%

新增就業機會多達千萬以上

失業率目前已降為4.9%

消費者信心上升

道瓊股價指數迭創新高

1997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更高達5.8%。

這種企業獲利增加、超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與低工資成長的經濟穩健成長局面

大大出乎許多經濟學家的意料

實為美國經濟多年來少見的景象。

反觀日本

自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後

股票及房地產行情大跌

金融弊案叢生

日本經濟便進入幾近於零成長的慘淡階段。

1992~1995年間日本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有0.675%

且失業率逐年攀高

景氣低迷持續時間之長久

令人深感憂心。

美、日兩國經濟表現南轅北轍

與其經濟結構有關

而兩國服務業生產力的高低更是決勝的關鍵。

目前美國經濟規模龐大

經濟結構已有明顯轉變

多元化程度既深且廣

企業重整與技術進步已使效率大為提昇

創新科技源源不絕

企業與金融全球化日益加速

承受經濟衝擊的能力已大為增強。

在全球資訊革命浪潮中

美國服務業不但創造了無數國內商機與就業機會

並向海外大量輸出技術與智慧財產

過去三年美國資訊產業對GDP的貢獻達27%

己成經濟持續擴張的主要動力。

此外

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在資訊科技助長下

效率大為提高;在全球金融創新風潮下

美國已自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中

獲取可觀的利潤與眾多就業機會。

因此

美國經濟乃能同時維持高成長、低失業與低通膨。

而日本經濟此次嚴重衰退根本原因乃是經濟結構失衡

問題癥結在於日本的雙元經濟(Dual Economy)構造。

所謂雙元經濟構造(Dual Economy)是指一個高效率、高國際競爭力、活力十足的製造業部門與一個相對缺乏市場競爭、低效率的非製造部門並存之現象。

由於過去日本在政策上鼓勵具有比較利益的產業

將大部份人才與資源投入關聯性較高的產業

因此形成鋼鐵業、造船業、機械業與重化工業等大型製造業特別發達之產業結構;加上受惠於戰後早期的國際貿易環境

所以無論產量和出口都能迅速成長

創造戰後經濟奇蹟。

然而相對於大型製造業的高度國際競爭力﹐日本非製造業部門卻因受政府制度長期保護

以致缺乏競爭、難以發揮效率;因此一旦面臨產業空洞化

經濟成長頓失動力

進退失據

便造成目前的經濟困境。

四、結論雖然產業空洞化令許多工業國家引以為憂

但根據IMF的研究

產業空洞化乃製造業生產力成長比服務業快速的結果

而非經濟實力走下坡的跡象

因此不盡然是壞事

只要應付得宜

經濟成長仍可另臻新境

再創高峰。

美、日兩國近年天淵之別的經濟表現即是明證。

近十年來我國製造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亦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參見附表)

因此漸漸引起國人對產業空洞化的疑慮。

有人認為這是產業大量外移的結果

但我們不妨以IMF的研究結論去解釋它。

由於我國外移的產業大多是較不具競爭力的勞力密集產業

在國內本來就因生產力無法大幅提高而未能生存

因此外移對我國就業的影響應屬有限;此類產業即便不外移

只怕也得引進外勞。

台灣光復初期

整個經濟以農業為主導

在政府「以農業培養工業

以工業發展農業」的循序發展策略下

我國成功地轉為新興工業國

並吸納了農業釋出的大量勞動力

因此沒有引發失業問題。

目前我國經濟面臨另一劇烈轉型期

如果服務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未能吸納製造業釋出的人力

終不免產生失業問題

最近我國失業率攀高是否與此有關頗值重視。

此外

我國近年經濟成長逐漸趨緩

多多少少亦與服務業生產力無法提高有關;由於我國服務業產值快速成長

目前占GDP比重高達61.06%

而製造業產值占GDP已降為28.07%

在此情況下

僅以加強製造業來帶動經濟成長

效果終是有其限制。

我國最近十年製造業與服務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單位:% 製造業服務業198735.1741.95198834.5743.80198933.8645.01199032.0346.32199130.7947.12199229.9548.06199328.4049.43199427.8049.86199527.0850.71199626.7152.39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參考資料 http://www.moea.gov.tw/~meco/paper/issue/14.htm

產業空洞化定義,台灣產業空洞化,產業空洞化 英文,日本產業空洞化,何謂產業空洞化,產業空洞化解釋,產業空洞化原因,產業空洞化影響,產業空洞化背景,產業空洞化 避免產業空洞化,製造業,IMF,服務業,產業,美國,生產力,失業率,國際貨幣基金,GDP

貸款|頭期款|手續費|借款|經濟|支票|數據|拍賣|繳款|匯款|毛利|房貸|內帳|匯率|報關|利率|現金卡|兌換|外匯市場|退休|貿易|GDP|開店|外幣投資|成本|貨幣|補助|警示帳戶|銀行|

4049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1202869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Pelikan 4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